提前10-15年预测老年痴呆!柳工医开展无创精准阿尔茨海默病检测
2025-03-20 08:34宣传科
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AD)是一种起病隐匿、缓慢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进展不可逆。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方向感丧失,这些都是AD的常见症状。
目前我国公众对AD认知低,近一半的AD患者被误认为自然衰老。由于既往医院可提供的检查方法、治疗手段有限,很多的AD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确诊和治疗。
近日,52岁的韦先生总是爱忘事,经常丢三落四,来到柳州市工人医院就诊。考虑其母亲有老年痴呆病史,医生怀疑他为阿尔茨海默病。
经过核医学科开展的18F - AβPET/CT 检查,韦先生被确诊为AD早期。此次AβPET/CT脑显像的应用,极大缩短了韦先生确诊AD的时间,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可视化的功能影像学证据,从而提供了充分的药物治疗依据。
早在2018年,柳工医核医学科就开展此项检查,成为区内最早开展此项检查的医疗单位。核医学科主任邓燕云表示,Aβ-PET显像的核心优势在于“超早期发现”——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在认知功能正常时即可被检测,可提前10—15年揪出“隐匿病灶”。
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大脑中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异常沉积密切相关,Aβ的沉积会逐渐损伤神经元,导致认知功能的衰退。同时在痴呆症状出现前数年至数十年就已经出现了脑内病理生理改变,β-淀粉样蛋白PET脑显像的出现,为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契机。
核医学医师注射“18F-AV45(Aβ-PET显像剂)”,它能与β-淀粉样蛋白结合,释放γ射线被探测器捕获,最终合成彩色编码的脑代谢地图。
韦先生18F-AV45 PET/CT脑显像
核医学科组织阅片:韦先生的Aβ-PET脑显像显示大脑皮质见显像剂分布,灰白质对比不清,以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双侧颞叶、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皮质为著,大脑皮质与白质区呈“夏树“征、“平原征”、“亲吻征”。考虑脑内Aβ斑块沉积PET显像阳性,提示了AD的诊断。
✅早期拦截:在认知功能尚未显著衰退前发现病理改变,抢占干预黄金窗口期。
✅精准成像:高分辨率呈现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准确率超90%,助力临床诊断从“推测”走向“实证”。
✅鉴别诊断:区分阿尔兹海默症与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等相似疾病。
✅无创安全:微量放射性示踪剂,快速代谢,单次扫描即可获取关键信息。
▸有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症状者
▸需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类型痴呆的患者
▸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疗效动态监测
小贴士:通过早期筛查,可识别出处于轻度认知障碍节段的患者,这是临床最佳干预时期。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加强认知训练等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早期干预如同雪崩发生前移除第一块滚石。
柳州市工人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98年,为广西首批开展ECT显像及核素治疗的核医学专科之一,是广西地市级医院中首家配置PET/CT的医院科室。历经20余年发展,形成医教研一体化体系,现有医护技人员15人,含高级职称3人(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科室配备 PET/CT1台,回旋加速器1套、SPECT显像仪2台及全自动分装仪、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等先进设备。
科室覆盖两院三区(4000㎡),核心业务包括:1)ECT显像:甲状腺、肾脏、骨骼等多器官功能评估;2)PET/CT显像:涵盖肿瘤、神经系统等疾病诊断(18F-FDG、18F-FLT、11C-乙酸盐、11C-CFT、18F-AV133、18F-AV45、11C-蛋氨酸、18F-FMISO、18F-PSMA、18F-FAPI等),多种分子探针的应用均为国内领先、区内率先开展;3)核素治疗:应用于骨转移癌、甲亢、风湿免疫性疾病等。科室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实力与临床经验居区域前列,以优质服务守护患者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