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柳工医荣获“广西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 三等奖两项!

2025-04-14 16:44宣传科

4月12日上午,首届广西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南宁隆重召开,会上公布2024年度广西医学科技奖评选结果,柳州市工人医院3项创新性医学研究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凭借其突破性临床价值与社会效益最终荣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展现了医院在医学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强劲实力。

 

微信图片_20250412220410.png

血管介入外科苏奕明副主任医师(右2)荣获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50412220420.png

感染性疾病科郭堑主任医师(右4)、医学影像科李涛主任医师(右5)荣获三等奖

 

11.jpg

副院长凌宙贵(左2)带队赴南宁领奖

 

 

 

 

 

CELEBRATE
GOOD NEWS

 

二等奖
《破裂腹主动脉瘤救治过程的双球囊封堵技术》
项目负责人:血管介入外科苏奕明副主任医师

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是一种急性、危及生命的血管疾病,因急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其高死亡率一直是血管外科领域的一大挑战。本项目通过双球囊封堵技术,通过交替封堵与释放降主动脉的两个球囊,维持RAAA救治全程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保障了腹腔脏器及双下肢的血供,破解RAAA的“失血性休克”及“封堵后多器官再灌注损伤”难题。通过优化急救流程,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快的救治,形成了以双球囊封堵技术支撑的RAAA急诊救治体系。

 

微信图片_20250412214640.jpg

 

研究通过血管外科、急诊科、麻醉科及介入室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建立了一体化的急救模式,并以双球囊封堵技术作为支撑技术,形成了RAAA高效的急诊救治体系,提升了救治效率及质量。项目的推广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等奖
《肝脏疾病早期诊治体系的建立、分子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
项目负责人:感染性疾病科郭堑主任医师

 近年来,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全球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在中国,慢性肝病患者数量庞大,包括慢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在内的患者总数超过4.47亿,这不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微信图片_20250412213717.jpg

 

本项目针对的是全球范围内肝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的问题,特别是CHB、肝纤维化和肝癌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围绕肝脏疾病早期诊治体系的建立、分子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科学发现,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新指标、抗病毒治疗的创新方案,人工肝治疗中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创新和阿德福韦酯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发现,这些创新治疗方案和科学发现为肝病领域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有利于显著改善肝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高慢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丰富了我国肝病治疗领域的研究范式。

 

 

三等奖

《磁共振T1 mapping技术评估膝关节软骨损伤》

项目负责人:医学影像科李涛主任医师

该项目针对传统影像技术缺乏有效手段评估早期关节软骨损伤的问题,利用磁共振T1 mapping和T2* mapping技术定量分析软骨损伤过程。通过分析膝关节正常软骨与损伤软骨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特点、T1值和T2*值变化规律,定量分析正常软骨与受损软骨之间的差别,评估T1 mapping技术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和诊断效能,并与T2* mapping技术、常规MRI检查作对比。

 

微信图片_20250412214318.jpg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联合T1 mapping、T2* mapping,可显著提高磁共振诊断1级、2A级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相较于目前研究较多的T2* mapping,在诊断1级软骨损伤时T1 mapping相对于T2* mapping敏感度更高,更具有优势。该项目为术前诊断软骨损伤、术后评估疗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此次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医院长期坚持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的必然结果。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科技兴医、创新强院”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助推更多科研成果的产出,为推动医学事业进步贡献“工医力量”。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智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