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肝日丨慢乙肝防治策略,防癌比抗病毒更重要?

2025-03-19 08:24宣传科

 


      今天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近年来,我国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约80%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慢乙肝患者最需要警惕的问题是什么?

      慢乙肝是指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病程超过6个月。慢乙肝患者最需要警惕的,其实是肝癌的“无声侵袭”。
      许多患者认为只要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就万事大吉,但现实是,即便病毒被抑制,肝脏的长期慢性损伤仍可能为肝癌埋下隐患,因为肝癌发生和生长的“土壤”仍存在。因此,慢乙肝的治疗不仅要“抗病毒”,更要“防癌”——这是当前医学界最想传递给患者的核心信息。

误区:抗病毒治疗=肝癌预防?

      很多患者觉得坚持抗病毒治疗就能远离肝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抗病毒治疗当然重要,它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延缓肝纤维化进展,但“抑制病毒”不等于“消除癌变风险”。很多询证医学依据已经表明,即使病毒载量长期低于检测下限,仍有部分患者因肝脏炎症反复或隐匿性肝硬化发展为肝癌。这就好比一片田地,虽然定期除草(抗病毒),但若土壤已经贫瘠(纤维化)或残留虫卵(基因损伤),庄稼依然可能枯萎(癌变)。因此,患者需要明白:抗病毒治疗是基础,但绝非终点。

划重点

一、不仅要“控病毒”,更要“盯炎症和纤维化”
      肝脏炎症反复和纤维化进展可能致癌,患者该如何监测?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炎症活动往往悄无声息。患者需定期(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弹性检测(FibroScan)和血清学指标。若发现转氨酶波动或肝硬度值升高,即使病毒阴性,也需警惕隐匿性肝炎。此时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联合抗炎保肝药物,或通过肝穿刺明确病理损伤程度。请大家记住:病毒控制是“及格线”,炎症和肝纤维化缓解才是“安全线”。
二、肝癌筛查,比治疗更关键
      很多患者认为“没症状就不用查”,这正是不少肝癌发现即晚期的重要原因!早期肝癌几乎没有症状,一旦出现腹痛、消瘦、黄疸,往往已是中晚期。我们医院近年推动的“肝癌早筛早诊”项目发现,通过规律随访,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70%,而晚期患者不足20%。
      强烈呼吁:无论病情是否稳定,每半年必须做一次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AFP)检查;肝硬化患者需缩短至3个月,并增加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等检测。这些检查费用不高,却能救命。
三、高危人群,需要“主动出击”

哪些慢乙肝患者属于肝癌高危人群?他们该如何预防?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患者需格外警惕:
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
年龄>30岁且病毒载量持续高水平;
已进展至肝硬化;
长期饮酒或合并糖尿病、脂肪肝。
      对于高危人群,除了常规筛查,还可考虑更精准的监测手段,如磁共振增强扫描(MRI)或肝穿刺活检。近年还有研究提示,长效干扰素治疗或可降低肝癌风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或抗纤维化药物。

三个“防癌锦囊”

第一,抗病毒是“必修课”,但防癌是“终身课”。不要因一次检查正常就放松警惕,肝癌预防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第二,把随访当成“健康打卡”。 在手机里设好复查提醒,带上家人互相监督,把检查日变成“健康纪念日”。
第三,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癌“利器”。 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少吃腌制食物、避免熬夜……这些小事能大幅降低肝脏负担。
      乙肝病毒曾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但如今,医学已为我们筑起防线。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明白:战胜乙肝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病毒“低头”,更是让肝癌“绕道而行”。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智慧医院